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浙江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总体方案》《浙江省“8+1”助残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浙江省残联信息化建设发展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国和我省大数据发展战略要求,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按照需求引导、应用驱动、统筹推进、融合创新的总体思路,创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以数据精准化、平台一体化、管理高效化、服务精细化、决策科学化为特征的数字残联管理服务体系,为残疾人共建共享“两个高水平”提供坚强的支撑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2020年,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的深度融合,初步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共建共享、覆盖全省的数字残联体系。“互联网+助残”管理服务平台建成运行,残疾人大数据实时准确,助残管理服务精准高效,智能化残疾人证全面推广,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事项实现全流程“一网通办”,80%以上事项实现掌上办。到2022年,数字技术与残疾人工作全面深度融合,基本形成与残疾人共建共享“两个高水平”相适应的智能化助残管理服务体系,网上(掌上)办事和网上(掌上)办公覆盖所有核心业务,智能化助残服务深入应用,残疾人事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残疾人信息化工作提供浙江方案、浙江经验。
1.统筹规划,融合共享。按照全省一盘棋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互联网+助残”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体化数据平台,坚持平台集成一体化,打破残联内外数据壁垒,推动政务数据、业务数据、社会数据有序共享、合理利用。
2.技术驱动,高效管理。加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应用,以理念创新、流程优化、平台集成、数据共享驱动助残管理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深度融合、广泛应用推动管理高效化、决策科学化。
3.需求引领,精准服务。坚持以残疾人为中心,以残疾人获得感为第一考量,通过残疾人大数据的搜集分析和转化应用,掌握个性需求,优化服务流程,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体验,实现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深化助残服务“最多跑一次” 改革。
4.创新发展,有序推进。深入落实数字浙江建设要求,推动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积极探索与最新技术深度融合的助残管理服务新模式,统筹谋划,分步推进,建立与浙江助残高质量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体系。
5.强化机制,保障安全。构筑数字残联运行保障体系,健全信息化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体系,严格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相关规定,充分考量涉残数据的敏感性特征,保障助残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确保数字残联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任务
——科学规划数字残联建设顶层设计。根据数字浙江建设总体部署和中国残联信息化建设改革方案,紧密结合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特点,科学编制我省数字残联建设行动计划和建设方案,明确2019年至2022年目标要求、发展定位和重点任务,构建以省残联统一建设为主,实现与中国残联和市县残联数据共享互通,覆盖全省残联组织、涵盖全部残联服务业务、服务全省残疾人群体的数字残联体系。
——全面建成全省残疾人数据中心。建成全省残疾人数据中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省残疾人基础数据和各项残疾人业务数据;建立全省残疾人“一人一档”生命全周期综合档案,实时查询、跟踪、反馈残疾人需求与服务状况;建成残疾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动残联同省政府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残联系统内部组织的数据共享交换;着力强化大数据统计分析和决策能力,利用残疾人数据库和云计算等技术,深化大数据在残疾人事业中的有效应用。
——集成建设数字残联管理平台。建设以统一平台、统一入口、统一认证、统一管理为特征的数字残联管理平台。通过功能集成、流程再造和数据共享,实现全省残联系统线上、掌上数据查询、业务办公、统计分析、任务交办等功能。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紧密贴合残疾人工作重点和残疾人需求开发或完善新的系统应用,逐步深化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对助残工作的支撑推动作用,建立“互联网+”的残联现代化管理模式。
——精准打造数字残联服务平台。梳理形成全省助残事项服务清单目录,服务事项应上尽上,打造统一集成的数字残联服务平台。充分整合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各级残联网站、公众号等平台,坚持需求导向和闭环服务理念,向残疾人、残疾人家属和社会群体等提供便捷、多元和个性化服务。深入挖掘残疾人服务智能化应用,积极整合社会力量,逐步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真正实现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
——建立健全数字残联数据管理体系。建立数据共享、业务管理、技术应用等信息化建设系列标准,实现全省助残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按一套标准执行。建立数字残联工作管理机制,在数据共享开放、业务流程优化、网上掌上服务规范等方面制定配套制度,进一步推进信息化规范化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机制建设,构建覆盖基础设施、网络、平台、数据等全方位的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加强安全风险预防与控制。
——探索建设“一卡通用”智能应用体系。以第三代残疾人证全省推广为契机,细化“一卡”身份识别、业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根据各地实际,积极拓展就业培训、康复托养、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一卡通用”范围。采取省级+地方的方式,探索“一卡通用”数据中心建设,汇集“一卡”残疾人数据,研究分析“一卡”的智能化应用,探索建设“一卡通用”智能化应用体系。
三、实施步骤
编制我省数字残联建设行动计划和建设方案,为全省残联信息化建设提供顶层设计。“1+2”(残疾人大数据中心,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数字残联体系建成并推广使用。梳理完成我省残联服务事项清单,70%服务事项实现网上(掌上)办理。建成我省数字残联建设规范体系,建立健全一套信息化工作机制。第三代智能化残疾人证全面推广。全省统一的助残管理和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第二阶段:提升完善期(2020年)
“1+2” 数字残联管理服务平台不断完善、趋向成熟,与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等紧密融合,残疾人大数据与各部门数据、残联系统数据共享机制更加实时准确,加大残疾人业务系统应用开发力度,新技术服务支撑管理的能力更加夯实,加强残疾人服务的智能化应用,80%的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智能化残疾人证智能化应用体系初步建成,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水平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成熟稳定期(2021-2022年)。
全省残联组织普遍高效应用数字残联“1+2”服务体系,掌上办事和掌上办公覆盖所有核心业务,残疾人普遍熟练使用,网上(掌上)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与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步推进。智能化助残服务实现残联资源、社会资源、残疾人资源深入融合和智能应用,我省残疾人事业信息化水平进入成熟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全省残联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成立省数字残联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指导全省残联信息化建设工作。各级残联要将数字残联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落实专人具体负责,始终坚持全省上下一盘棋,强化统筹协调和落实。
(二)强化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数字残联建设管理体系,重点在信息化统一标准、信息化管理制度、数据共享开放机制、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应用评估机制等方面建立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促进规范管理,各市、县(市、区)残联原则上不再新建系统,已建系统的市要做好与省级系统的数据互通。
(三)重视队伍建设
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面向基层的信息化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探索运用项目合作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高级信息技术人才,增强工作力量。加强与科研院校、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和交流,加强残疾人事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成果应用,为残疾人事业提供信息化支撑。
(四)保障经费投入
将残联信息化建设、应用、培训和运维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数字残联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经费使用全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加强对项目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绩效考核等各环节全过程跟踪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五)规范评估机制
建立数字残联建设工作评估机制,对各级残联组织信息化建设情况、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成效、专业人员配备等开展定期评估,并适时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