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引“十四五”期间吉林省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吉林省数字政府建设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2016-2018年,全省各地各部门结合工作需要,分别开展政务信息化建设,以条块分建模式启动数字政府建设工作。201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以‘数字吉林’建设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明确“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先导,推动‘数字吉林’建设落地落实”。2019-2020年,吉林省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优化建设路径,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由分散的项目管理模式向“全省统筹、省建市用”模式转型。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的全省“一盘棋”工作格局已经形成,数字政府建设呈现“跨越式”提升。
一是数字政府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省级统建“吉林祥云”云网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全省政务“一朵云”。“吉林祥云”大数据平台“两地三中心”的基础架构已经形成,同步开展省直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工作。推进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1+6基础数据库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外网纵向骨干网和省级横向接入网传输能力从百兆级提升到万兆级,并实现了双链路负载均衡。到2020年底,“吉林祥云”大数据平台已拥有31800vCPU的计算资源量、135TB的内存、7PB的存储能力和4个万兆级负载均衡链路,“云”“网”已经实现有机融合。
二是政务信息化应用建设快速发展。
建设上联国家平台、覆盖省市县政务部门的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规范化,政务服务事项基本要素实现“16个统一”,全省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库管理”。全省统建并应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社会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互联网+监管”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云视讯会议系统等,打造“吉事办”掌上应用产品,面向各地各部门提供覆盖全省的政务信息化服务。研发应用“吉祥码”,作为全省统一、全国互认的个人健康码,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助力复工复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加快统一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政务信息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进一步推动“减证明、减材料、减要件”。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23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吉事办”掌上政务服务应用达178项。吉林省电子证照种类排名位居全国前列。
虽然吉林省数字政府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仍存在数字化建设投入相对较少、政务人员“数字化”意识尚不适应发展需要、数据资源应用水平尚需提升等问题,政务信息化在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导方针中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专章强调“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数字政府建设必将成为重要引擎、贡献强大力量。
一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数字政府建设发展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数字政府在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构建与数字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府治理模式,将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把握新发展机遇,新技术迭代、全民数字能力提升为数字政府建设发展提供新动能。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发展以及全民智能终端拥有量的大规模增长,通过数字治理、数字服务和数字创新,数字政府建设将为提升政府服务能力、监管能力、协同能力、决策水平等提供有力支撑,将为各行业更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进而推动全社会的创新发展。
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为数字政府建设发展指引新方向。
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健全完善数字政府建设“一盘棋”工作机制,通过打造服务新平台、拓展服务新渠道,推动政务服务由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由单部门办理向多部门协同办理转变,数字技术助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