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报告聚焦“十五五”(2026-2030年)中国低空经济从“点状示范”向“网络化、规模化、常态化”跃迁的关键阶段,以“规则先行-协同共治-稳步扩容”为主线,围绕低空空域管理与安全体系展开系统分析,旨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行动方案。
报告指出,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2万亿元,其发展核心矛盾是平衡产业“放得开”的经济诉求与管理“管得住”的安全要求,而规则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前提,涵盖顶层法规、运行规章、技术标准三个层面。
在发展历程上,中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历经“分类破冰(2010-2015年)、精细化管理(2015-2018年)、协同共管(2018年至今)”三阶段,现行法规框架以《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区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先发区”、长三角“政府引导区”、湘川赣琼“改革试验区”三大特色模式,各有分工与协同。
低空安全保障体系基于“人-机-环-管”模型,新增“网络与数据安全”维度。飞行器安全核心是适航审定,中国采用“专用条件”模式,在eVTOL领域全球领先;基础设施安全正从“参数对齐”转向“治理达标”,构建融合监视与通信网络;同时需完善运行安全流程、人员资质认证及网络数据防护。
当前产业面临法规“规则难通”、技术“治理能力短板”、管理“协同流程割裂”、市场“网络未成”、社会“信任缺失”五大瓶颈。对此,报告提出“三步走”战略路线图:近期(2026-2027年)通过“沙盒监管”完成规则验证,中期(2028-2029年)实现“标准统一”与跨域互联,远期(2030年)达成“平台一体化”全域融合。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市级低空基建初期投资约2-6亿元,需采取阶段化投资策略。其效益涵盖直接产值增长、间接赋能多行业及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未来,随着规则完善、协同深化与安全信任建立,低空经济将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成为普惠性公共服务新基座。
免责声明:
来源: 艾瑞咨询,数智观察推荐阅读,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知观察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或做相关处理!